close
因需求而供給,因供給創造需求。
消費者的消費決策會因需求而有所改變,在仔細頻估過其價值後,執行決策。
但一旦販售的是人力的無形服務,而非有形產品時,供需理論就不足以作為參考。
就拿政府最近在推動的長照服務來說吧!
試問:一個家庭願意花多少錢雇人照顧自己的家人、陪伴自己的家人?
試問:承上述,您所提供薪資是否足以讓主要照顧者的生活獲得幫助?
您答得出來嗎?
您若答不出來,最後,當然就是「瑪麗亞萬歲!」
目前的狀況已經是進入高齡化的社會,人活得越久,身體就容易有病痛,就越有機會需要人照顧。
身為家屬,會希望盡可用便宜的價格請到好的照服員來照顧家人,並且可以長期陪伴在家人身邊,希望主要照顧者的年齡不要太大,這樣才有足夠的體能去處理被照顧者的狀況,最好是哪裡人,會哪些語言,要溫馴可人之類的。但通常會從事照服員行業的人,多半都是中年轉業,家裡發生遽變,心中受到衝擊,才立定主意要來服務他人,因此就會先違背家屬的第一個期待「年輕力壯」。至於,語言和籍別,這是天生的,而個性合不合要相處以後才會知道,所以家屬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,就會造成更多問題。這些問題也說明「供需理論」的無效化。
真相是…..
永遠都有「需求」,永遠都有「供給」。
只是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該扮演什麼角色,該妥協到什麼樣的程度,才可以獲得真正的滿足。
全站熱搜